開始看書一陣子後,總覺得就算輸入再多書,但卻看不到自己明顯的成長。
而作者的輸出方式則吸引了我的目光:
電子報每日發行持續十三年
facebook每日更新持續八年
youtube每日更新持續五年
寫作每日平均三小時以上持續十一年
出版新書每年平均二至三本持續十年
新作講座每個月兩場以上持續九年
雖然有這麼大的輸出量,然而作者卻每晚六點以後不工作、去健身房、跟朋友聚餐、每年出國旅行等休閒娛樂也沒有壓縮(看到這裡有種本書應該是推廣時間管理的錯覺),但要有這麼大量的輸出量,想必也累積了更多的輸入比例吧!
這本書從輸出的基本法則、輸出表達術、激發能力的書寫方法、成效遠勝過他人的行動力,到提升輸出力的訓練都寫得十分詳細,以下列出三件最有感的心得
開始學習前,先試著”向自己提出疑問”,決定學習的方向
以往在挑選書時,總是跟著潮流走,直接挑選了比較感興趣主題(ex商業書、自我成長書籍)的熱門書,而不是事先思考這本書是不是我需要的,以及我想要在書裡獲得什麼,之後更希望自己先嘗試向自己提問並決定學習方向,讓大腦在閱讀過程中努力的去尋找答案(善用大腦的選擇性注意)!
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麥拉賓法則」:當人們接收到矛盾訊息時,會如何面對看待的研究。研究人員分別對受試者發出互相矛盾的語言、視覺及聽覺訊息,觀察受試者會採信哪一種訊息。結果發現,採信視覺情報的有55%,聽覺有38%,語言有7%。也就是說,比起語言的意思內容,一般人更相信視覺上及聽覺上的情報。
而說什麼是語言溝通;怎麼說則是非語言溝通,例如一般上台演講時,比起內容,更重要的其實是笑容和清晰的表達,然而,大部分人都只想著”說甚麼”,卻完全不在意”怎麼說”。
反饋的重要性
想要寫出好文章,除了多讀多寫以外,別無他法,而除了輸入與輸出,更重要的是”反饋”,最簡單的就是把文章拿給別人讀,聽取對方的優點、缺點、建議等。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社群網站或部落格寫文章,所有的按讚數、瀏覽人數,甚至回應等,都可以算是反饋。在網路上寫文章,等於是讓自己身處批評中,如果文章沒有人看過、沒有人批評,就算讀了幾百萬字也不會有進步。「被閱讀」的緊張感,有助於提高寫作時的專注力,也是督促自己寫出好文章的最有效方法。
後記
很認同”少,即是多”這句話,與其讀十本書都不輸出,不如讀三本書並且好好的輸出,才能夠真正將輸入化成自己的知識。而這本書的應用範圍,不限定在工作或是學習上,說和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這本書推薦給想開始嘗試化輸入為輸出的人,不僅淺顯易懂,且一個章節都只有兩頁,很適合在零碎的時間裡閱讀!
Good post. I learn something totally new and challenging on blogs I stumbleupon everyday. Its always useful to read through content from other authors and practice something from other s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