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強、更大、更富有,一定是優勢嗎?如果你處於社會上定義的”劣勢”,那麼還有機會獲得成功嗎?
麥爾坎.葛拉威爾以多篇故事交錯統計資料,告訴我們那些社會認可的優點卻未必會是優勢,由於老葛實在太會講故事,所以在這裡想擷取三篇我最印象深刻的來分享~
唸最優秀的學校一定比較好嗎?
“相對剝奪感現象”應用於教育界,又名之為”大魚小池塘效應”。愈菁英的教育機構,其學生越容易懷疑及否定自己的學業能力,在優秀學校名列前茅的學生,換到了非常優異的學校,很可能排名成績殿後。在你的班上,你感覺自己的能力如何(此即你對於自己學業能力的自我看法),將會影響你應付挑戰和完成困難課業的意願。換言之,這種自我看法,是影響你的自我幹勁與信心的重要因素。
對於相對剝奪感現象其實我覺得感觸很深,我國中唸的是當時大家爭相搶著進來的名校,那時候班上聰明的同學真的太多,我在班上好像不管怎麼念書名次都無法提升,而且我們還會跟隔壁班名次綜合排名,再依兩班統整的名次分A、B班上課,兩班學生加起來快100人,我的名次在中間,每次考試都很緊張到底會去好班還是壞班,唸書也唸得很無力,後期就覺得反正唸了也不會,乾脆考試猜一猜就趴下來睡覺(QQ)。但高中還是撈了一個不錯的技職學校,在班上成績算是在前面名次,讀起書來也更有心得。也因為名次在前面,就覺得努力是有收穫的!也因為如此,高中才開始不再排斥念書了。
但我認為對於學校還是要稍微拿捏,畢竟環境是會影響一個人的,如果你是那種非常自律,在比較普通的學校也能夠保持唸書習慣,這樣就很適合去念書兼拿獎學金,但如果是容易隨波逐流的人,我認為還是需要營造自己所處的環境(不然孟母何必三遷呢)
小班制的學習成績一定比較好嗎?
現在的人越來越希望將小孩送往小班制的環境裡,因為這樣可以取得老師有更多的眼光及關注。然而,在班級規模上我們已經變得太著迷於小班制的優點,忘了大班級的好處,如果班級太小,也許反而找不到和你志趣相投的好友,也就少了更多學習的旅伴;且若是小班制,老師可以發揮的教學模式反而更侷限,班上沒有熱絡地討論聲,顯得十分冷清,這樣有助於提升孩子學習的熱情嗎?
有錢人在對於小孩的金錢教育一定比中產階級家庭還容易嗎?
這裡就必須提及關於邊際效用遞減理論,不管是吃東西、玩樂、買東西…任何事都是呈現邊際效用遞減的,週五下午喝一杯鮮奶茶你覺得快樂程度增加一倍,喝兩杯奶茶快樂程度增加1.5倍,然而喝到第二十杯奶茶時,你的快樂程度還是持續增加嗎?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的。
而套用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有錢人在對於小孩的金錢教育一定比中產階級家庭還容易嗎?好比小孩說他想買玩具車,如果家中沒有這麼富裕,只消告訴孩子:「我們買不起。」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很快就能明白,要求父母滿足自己所有的願望是異想天開。但如果你是超級有錢人,在教育下一代金錢觀念時,卻必須要有一套價值觀,且你必須懂得如何闡述這些價值觀,你需要跟對方做溝通及交談,必須告訴他:「我買得起,但是我選擇不買,因為這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尤其當你擁有法拉利、私人飛機、豪宅等財富時,教育孩子一套金錢觀念反而比中產階級的家庭更不容易。也因為金錢觀念,可能會使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力爭上游,認為努力有機會帶來財富,然而富有家庭的小孩會不會因為父母給予花不完的財富,讓孩子失去打拼的動機呢?綜上所述,過於富有反而可能使你更難教養子女成為正常、有良好適應能力的人。
後記
這本書裡面摘錄了很多小故事,以一篇篇的故事來論證更大、更強未必會是優勢,世界上有太多懂得善用劣勢的人,反而能夠從困境中逆轉勝,其實,弱者打敗強者是常有的事情,例如只有高中學歷的ikea的創辦人坎普拉、高盛集團總裁柯恩,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有閱讀障礙症。天生的殘疾與缺陷,迫使他們發展那些可能不會發展的技巧,去做原本可能考慮不會去做的事,也有勇氣去抓住原本可能不會把握的機會。而社會上對於何謂”優秀”,抱持著一個很僵化且侷限的定義,我們以為有幫助的事物,其實未必,反之亦然。縱使陷入困境中,也要想辦法善用這些劣勢反敗為勝(而且也許只是你自以為的劣勢呀)
Good post. I learn something totally new and challenging on blogs I stumbleupon everyday. Its always useful to read through content from other authors and practice something from other s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