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社會前後,讓我感到落差最大的就是關於【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時期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求助的人比比皆是,也因為遇到的問題相對單純,所以相較下,遇到問題以後大多數是先動手動口(打個電話問問學長姐或是朋友該怎麼處理即可),但出社會後差異太大,更多問題是你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從思考問題、萃取核心在哪裡、到如何面面俱到的解決一件事情。
然而,到底要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這本書介紹了一個很酷的職業-策略顧問,而解決問題就是策略顧問的專業之一,本書共分為九個章節,分別為:
- 如何問對問題
- 解決問題的技術
- 運用金字塔原理梳理思維
- 直擊問題本質的步驟
- 用訪談找到真相
- 數字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 建構強而有力的策略故事
- 用簡報說服關鍵的人
- 如何以專案管理建立解題團隊
而策略顧問之所以能對問題追根究柢,是由簡單的三句話所主導:
1.是否為真?
你所看見的問題真的存在嗎?少子化、人才外流、M型社會,這些人們常掛在嘴邊的現象真的存在嗎?
2.所以呢?
這個問題或現象所造成的影響為何?對你的意義為何?舉例而言,少子化會造成你的負擔加重嗎?
3.為何如此?
為什麼這個問題會導致這些影響?兩者之間的連結為何?是什麼原因導致少子化?是經濟因素或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改變呢?
很喜歡書中提出的關於”批判思考的態度”,也就是指對事情的表象提出質疑的思考態度(非為了反對而反對),大多數人遇到問題往往直接跳入結論,而不對問題本身做思考,往往直接下結論的思考模式在尋求問題解決方法時會有很高的風險。
另外也想提及關於<意見>與<事實>的分別,哪些可以被歸類為意見呢?例如某人的主觀認知、某人的主觀觀察都能被歸納為意見,然而公開資訊、研究報告與根據問卷統計方式得到的一般化事實其實也是意見唷!!
本書歸類為事實的則為”同時符合量化與質化資料的陳述”以及”需窮盡所有樣本”,簡單來說,就算是專家提供的數據,在確認是否同時窮盡所有樣本以及同時符合質化與量化資料的陳述之前,都不能隨便就將其歸類為事實。
這讓我想到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這個實驗室讓受試者扮演看守者以及囚犯,模擬監獄情境,並以此結果強調人們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作惡;然而,因為後人有批判思考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希望能知道該實驗的前題假設,也因此翻閱錄音檔案資料後,發現該實驗的助手有暗示獄警應該要更強悍一些,也導致了這項著名研究結論有失偏頗。若我們將所有專家的研究結論都納為事實,並沒有確認該前提假設,那麼這些資料的可信度真的足夠嗎?
後記
原本以為會是一本艱澀難懂的書籍,但其實還蠻好讀的,敘述方式也十分流暢及白話,書裡也提及了許多關於策略顧問與客戶溝通的技巧、簡報製作方式、上台口語表達的注意事項…等,涵蓋了許多不同的面相,但都圍繞著策略顧問為核心。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是策略顧問需要的專業,在面對許多生活上的問題也都需要,這是看完會讓我有收穫的一本書!